近年來,金融和科技的結合越來越緊密,銀行業在科技的浪潮中,激流勇進,不斷加速變革。數字貨幣與區塊鏈技術完成了從理論到大量落地應用的轉變;人工智能技術助推“無人銀行”出現,銀行開始試水零售業務新思路;大數據則逐漸覆蓋銀行前、中、后臺的所有業務板塊。
同時,金融業生態逐漸發生重大轉變。面對科技型企業的挑戰,傳統金融機構除了更多地轉向競合,加強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數字銀行建設等領域的合作,也頻頻落子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發力技術輸出,嘗試彎道超車。
科技賦能,未來已來。科技的突飛猛進及其同金融的深層融合已經在打破現有銀行業的邊界,推動銀行業向Bank4.0智能銀行轉型,“無科技不銀行”正日益成為銀行業的共識。
金融類企業改革期IPO批發暫緩

有記者發現,今年年初截至8月14日,共僅有6家金融機構完成發行上市,其中包括兩家銀行——成都銀行(601838.SH)、長沙銀行(601577.SH),三家券商——華西證券(002926.SZ)、南京證券(601990.SH)、中信建投(601066.SH)以及一家金融租賃公司江蘇租賃(600901.SH)。
雖然數量上較去年同期還增加了3家,但金融類企業的上市進度卻在多個維度出現了滯緩信號。這一現象并不難于察覺——21世紀資本研究院發現,已有多家擬IPO金融機構出現了已過會但遲遲未能發行的的情形。
其中最被市場關注的莫過于早在6月5日就已過會的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人保)。
早在2012年,中國人保就已成功登陸港交所,而此次A股上市進度能否順利推進,這決定著其能否成為國內第五家“A+H”的保險公司。而如今距離過會已達兩個多月,中國人保的上市批文卻遲遲未能獲得。
。
而據市場人士猜測,中國人保上市進度遲緩的原因和其巨額的發行量有關。據招股書申報稿披露,其不考慮超額配售的擬發行股數將達45.99億股,這一發行量將創A股近八年以來首發股數新紀錄,即使按發行前每股凈資產3.23元估算,其募資規模有望達到百億量級。
“除了富士康等特殊的獨角獸企業,目前每周的新股發行規模通常在10億元到20億元,如果資產規模達到百億元就意味著是數周的量,監管層不會不顧忌這種時點上可能帶來的沖擊。”一家中字頭券商投行人士分析稱,“不排除發行人會和監管重新溝通發行股數和時間再確定批文的可能。”
無獨有偶,天風證券、長城證券、華林證券三家券商也是年內通過審核但尚未拿到發行批文的金融類企業。
這種批文的遲緩可能已經影響到擬IPO機構的申報積極性。統計顯示,當下處于IPO排隊中的券商、期貨公司仍然多達6家,分別是東莞證券、中泰證券、國聯證券、紅塔證券、南華期貨。“先前并無券商IPO被否的案例發生,如果上述批文一直不下發,可能也是監管對于上市否決的另一種表達。”
放緩上市由多重因素引發
和當下上市進度遲緩相比,金融類企業過去曾是監管政策鼓勵上市的對象。
無論是銀行或是券商,監管層都曾希望其通過資本市場補充資本金,擴大資本實力以滿足監管要求,防范金融風險;尤其是在證券期貨行業,證監會曾要求券商、期貨公司提交三年補充資本規劃,鼓勵其上市募資。
監管層鼓勵金融類企業上市的大方向并未改變,但當下或有諸多因素考慮,共同促使當下的金融類企業上市出現批文難產、取消審核、進度遲緩等問題。
監管層或考慮讓資本市場更多服務實體企業或獨角獸上市,引導資金“脫虛向實”,轉而壓縮金融企業上市進度及空間,加之今年獨角獸政策需要吸納市場資金,因此政策調節上不排除讓金融企業為其他企業IPO進行讓路的情況。
“從當前的監管態度上,監管層不再那么鼓勵金融類企業上市了。”上述接近監管層的投行人士亦表示,“因為大方向上政策鼓勵從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轉型,但促使銀行等機構上市無疑又在強化間接融資能力,而且加劇了資金的流轉環節,即銀行獲得資金再流向實體。
目前鼓勵資本市場服務于實體經濟,而此前資金在金融機構間空轉套利的現象很多,金融企業過多的IPO有一級市場資金‘脫實向虛’的嫌疑。

今年央行等監管部門在抓緊落實金融控股新規,而銀保監會、證監會也在強化對所轄金融機構的股權管理,并出臺相關配套規則。因此我們能夠看到不少IPO進度放緩的機構背后,其股權或股東背景存在問題,這也成為今年不少金融企業上市的新障礙。